笃志杯——决赛纪实
12月8日,纪念“一二·九”运动八十二周年“笃志杯”辩论赛决赛,在笃志会堂和300座拉开帷幕。
决赛第一场是在笃志会堂举行的1班与11班辩论赛。1班为正,11班为反。有趣的是,1班此前一直为反而11班此前一直为正。当在决赛遇到十分陌生而又熟悉的辩题,双方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Part1 亮出底牌
经过近一个月的辛苦准备,一班和十一班的几位辩手,终于一起站在了辩论台上。一班男生西装革履,虽然输了一战,却在上周五成功复活;而十一班虽只穿了经典的蓝白校服,却是连赢两场,越战越勇。双方辩手在互相握手致敬后,就开始了第一回合的辩论。
首先由正方开始发言,他们的论题是
“追求专才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这个社会,总是强调人的博学、多才,并且为了这个让我们接受通识教育。”虽然这么说,但他的辩词却三个方面论证了专才的必要性。第一是社会发展方面。分工的精细化,让我们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使效益最大化。第二是成就。全才也许是每个领域从0到1,但专才可以在一个领域从0达到正无穷。第三是追求全才与专才的可行性。各方面都好是不现实的,在有限时间内一把抓很容易变成庸才,所以追求全才的风险显然更大。
反方的一辩仍然很是稳重,开始对于一辩的证据进行了反攻。“正方辩友其实并未对‘适应’一词作出辩论。而且对方也说了,赞赏一个人的时候习惯用博学多才,显然与追求专才不符。”她从我国的教育以及教育法来分析了全才的良好适应性。
首先,专才才是有风险的,假如只在一个领域是人才,那当这个领域里有着强大的竞争力时,这个人该怎么办?
其次,现在的教育崇尚“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即为五位一体。物质的不断丰富,要求了创新的才能,和多种东西的运用,只有素质全面的人才可以多创新,适应社会。
最后,《高等教育法》的第四条,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Part2 防守反攻
没有人能够逃避一对一的较量,没有人能够隐藏己方的薄弱之处,每个观点都在激烈的辩论中被不断推敲。思维碰撞擦出火花,正是攻辩环节的精彩所在。一辩的立论打响了攻辩的前奏,谁的逻辑能被评委认可?谁的主张能够说服同学?谁的反功更加犀利漂亮?谁的防守又更坚实有力?攻辩环节,不容错过。
攻辩环节开始,正方首先就辩题中的“追求”发问,一语道破了反方立论中的疏漏,而反方却是有条不紊的回复,提出
“追求可以是国家追求,亦可以是个人追求”
“追求强调的是一个过程”
随后双方针对专才和全才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正方以“术业有专攻,学贵在精”为理论基础展开论述,而反方则以我国FAST射电望远镜的总工程师南仁东和前任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为例,论证全才的领导力更强、作用更大。
面对反方的有力反击,正方迅速调整思路,针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联系”再度发起猛攻。如此犀利的问题反方仍是应答如流:全才掌握的不仅是多种技能,更掌握了事物背后的矛盾系统,于是便会有交叉和联系,从而产生新的事物,这便是创新。
除了观点的冲突,双方辩手的台风也是天差地别,正方辩手逻辑清晰、条理分明,问答迅猛快疾,气势凌厉;反方辩手博古通今、才华横溢,陈述不疾不徐,沉稳从容。四位辩手各具特色的画风让观众和评委们赞叹连连。
Part3 短兵相接
很快,具有十足攻击性的第二回合结束了,下面来到了“短兵相接”自由辩论阶段。
“在当今社会,从数量与质量看,需要的就是这样在某个领域的高端精尖人才。反方说的五位一体,又何尝不是追求专才的基础。一个物理学家,会弹乐器和踢足球,就一定是个全才了吗?他可以会其它东西,但只有一方面,是对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他在音乐领域并不作出贡献,所以他还只是个专才。”
反方的一辩则是这样回应他:“追求是一种过程、状态,是从一生的阶段考虑的。而专才,会因为太过于‘专’,而被人贴上标签,有一个刻板印象。而对于全才,则不会这样。人应该是人,不是符号,所以我们要追求全才,来避免这种情况。”
经过几个回合的论证阐述,正反两方对辩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激烈争论。昔日庄重的会堂此时已是硝烟弥漫、火药味浓烈,然而殊不知在这场思维与唇齿的盛会中,最引人瞩目的决斗才刚刚开始。
“全面发展不是追求专才而是教育的基础”
“全面发展是公民的基本素质,而非教育层面”
“五位一体同样是专才的基础”
“五位一体是人的根本需求”
“硕士博士的专业分工越来细化,社会分工也在向着精益求精的专发展,人的精力有限,应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
“我们应该着眼未来。将所有的赌注压在一处,靠谱???”
“能让一个学科拥有更长远的未来必须依靠专才”
台上激昂的争辩此起彼伏,台下观众亦是聚精会神地关注着比赛,时而为正方精准犀利的追问连连喝彩,时而为反方精彩巧妙的论据频频点头,时而被辩手的言语击中若有所思,时而紧盯屏幕上的倒计时屏气凝神,激烈的角逐使气氛的紧张只增不减,会堂里回荡着辩手们铿锵激昂的陈词。
在“互相挑刺”的过程中,双方辩手也尽显幽默可爱,“我一个专才喜欢摸猫,那我是不是就算全才了?” 辩手们在反问中恰到好处的诙谐,引起场下一片哄笑。
Part4 观众提问
自由辩论无疑是惊心动魄的,正方有理有据地强调了五位一体是普通人的标准,而反方的 “文理不分科”“矛盾系统”的论据也是无懈可击。台下的观众也都跃跃欲试,一张张小纸条写满了疑惑,由场务和评委经过层层筛选传到主持
“如何看待十九大中提到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当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职业被社会发展淘汰时,研究这一专业技术的人该如何生存下去”
“人的一生中精力是有限的,没有人能在所有层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专才能够做出更多贡献并不等同于专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观众们精准犀利的提问,不仅是在向场上辩手的理论提出质疑,亦是在为自身发展和未来方向发问。
Part5 一锤定音
最后,是一锤定音环节。这个环节主要由四辩总结陈词。这已经是最后一环节,所以辩手的表现是十分关键的。
首先是反方四辩的陈词,他认为追求是个过程,而职业,远远不能包含它。最后,他从人生进行了终极追问:
“人的一生,有太多享受,我们可以早上在天台聊天,中午一边看画廊一边吃午餐,晚上去听音乐会,其余时间来进行通识教育。所以这种发展的幸福,是由追求全才得到的。”
“所以人在最后,追求的是一个全才。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与享受的追求,也是为了追求理想。”
与此相比,正方的四辩没有将追求人才的论述放在享受的境界上。正相反,他们从专业谈到了职业与生存发展。
“天才只是少数人,只有专才,才会在最后有突出的竞争力。全才看似核心,实际被边缘化。“
“对方的理论太不现实,假如我们不谈职业,也就使人无法生存,也就谈不到追求。”
当1班与11班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同一时刻,300座会堂内同样进行着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这场大戏的主角,是5班和2班。
Part1 亮出底牌
正方一辩同学首先抛出扎实而新颖的立论,一反其他参赛队定义“专才”、“全才”的做法,聚焦于“追求专才”和“追求全才”的过程,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深入分析,让观众和评委老师们眼前一亮。反方同学同样不甘示弱,以“碎片化整合”“灰色地带”“多元化”等概念作为切入点,更加强调紧跟变化和游刃有余的能力需求,同时从截然相反的企业角度针对经营成本问题进行挖掘。双方的首次交锋就此告一段落。
Part2 防守反攻
整场比赛渐入佳境,愈加激烈。在提问环节中,两方同学顶住压力,才思泉涌,一问一答,无比机敏。正方同学延续立论中的焦点,继续紧抓“过程”和“结果”的异同,试图抢占先机。但反方同学成功迁回讨论重点,注重于“社会趋势”,在举出大量实例的同时大谈创新科技,扳回一城。
攻辩小结中,正方同学直面反方同学提出的“创新”概念,巧妙给出本方的解释。对于实例的讨论,也加注本方观点,重新将论题拉回本方优势区域,且再次重申其立论中所提到的“追求”的意义所在。反方同学迅速反应,及时将“追求过程”与“专才全才”的定义进行区别,着力于加固之前所述观点,最终引出“成为人上人”这一论证角度。赛场火花四溅。
Part3 短兵相接
双方同学调整状态,迎来比赛的高潮阶段。正方同学捕捉到“人上人”这一概念的小漏洞,展开诘问。反方同学则一笔带过,机智化解,明确相对概念,用“中学生”这一身份问题避开火力点。正方同学只得将重点切回过程和结果的对应关系,反方同学拿准时机,再次刻画本方定义。本阶段的辩论在双方的激烈讨论中告一段落。
Part4 观众提问
不仅场上的辩手们面红耳赤,激动万分,场下的观众们也早已跃跃欲试。大家纷纷将写好的小纸条送给场务人员,最终由本场主席宣读。其中向正方提问的某个问题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语文差被四中辞退为例,提出专才无法适应社会的质疑,犀利精准,而正方同学的回答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那只能算是个例,不可以偏概全,再者陈景润不是语文差而是沟通能力差,难道一个缺乏基本沟通能力的全才就能够在社会立足了么?”
与此同时,反方同学与场下观众的交流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全才会逐渐趋于专才的形式的现象被领上舞台,反方同学应答如流,深入剖析社会形势,重提“碎片化”“灰色地带”“整合优势”的观点,虽是强调论述主题,但仍不失新颖,引人深入思考。两方同学都获得了满堂掌声的鼓励与支持。
Part5 一锤定音
终于进行到让人冷汗直冒的一锤定音环节。反方四辩同学沉着冷静,延续反方一贯的辩论风格,稳健地采取实例论证观点的方法,用就业形势严峻的新闻数据总结之前所分析的社会分工细化,需求创新的形势,加深“相对概念”的理论基础。紧接着以康师傅被外卖行业取代的状况作结语:
“即便你成为了所在领域内最优秀的专才,也不会想到打败你的是领域之外的人。”可谓是醍醐灌顶之语。
正方的总结则脱离套路,一反结语原有的刻板印象,首先对反方提出的“人上人”概念展开二轮保守进攻,此后则大谈“情怀”之词,从脚踏实地,到追溯回所有同学之前人生中从兴趣到求学的点点滴滴中体现的“专”的倾向性,获得了同学们的共鸣。
李尚宸学长在点评本场辩论时,在肯定两方辩手同学表现的同时,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并向同学们分享了他所理解的辩论的真谛。从大量学习辩论技巧,到可以抛掉技巧,不断追问,深入思考,再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习惯,学长说,辩论不仅仅限于辩论场上,更多地是延伸至生活中的宝贵经验。
何杰老师对本场精彩的比赛作了同样精彩的点评,既对同学们认真优异的表现资以鼓励,同时也说出了两方辩手在辩论中仍有提高空间的地方以及在下次辩论中所期待看到的进步。他即兴分析专才与全才各持的优势所在,向同学们言明了社会追求和幸福生活的意义,发人深省和深思。
结语
每场比赛都会有输有赢。胜者自然是无限荣光,骄傲溢于言表。但败者也无须沮丧,很多时候只有失败才能显明地揭露问题并引发深刻的反思,高中才刚刚开始,未来还充满着无限可能与无数机会。把握成功,直面失败,让这场辩论赛的赛前赛时赛后都成为宝贵的财富与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