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附中官微

二附中校友基金会



郑树红老师:树阴照水爱晴柔

信息来自: 发生时间:2021-03-25 点击量:

1

郑树红老师学生回忆文章节选


 节选自2009届陈励子《十年回望》

当年我们九班,由二十几个姹紫嫣红吟诗作画的才女(再加上四个狼奔豕突的才子)组成。才气不低,心气更高。虽然已经知道大胆假设,但还不懂得小心求证的重要;有会当凌绝顶的抱负,却还没意识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给我们班掌舵+护航+讲人生+教语文,堪比在大观园里又当熙凤又当贾母还兼警幻仙子和诗词判官,太难了。(关于掌舵+护航+讲人生,郑老师的故事太多,这里不多说了。)光是在教语文这个问题上,她就把我们这些小毛孩子的狂妄和才气收拾得妥妥贴贴。语文课上,我们既老老实实学习比喻修辞的五个特点三个作用这类应对考试的方法,也办谈天说地的读书沙龙,为如何理解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花签词争得不可开交。别问我她是如何平衡各方面需求的,问我我也说不出来。

……对于课堂上我们的想法(插嘴)、辩论,郑老师从不说教。刚才大家还为范曾是愚蠢还是精明争论呢,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就带着我们讲到“不以成败论英雄”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还是那句,别问我她是如何办到的。真说不出来。

郑老师还有一绝,就是特别能煽情。我到现在还记得,高考前不久一个酷暑的午后,她在讲台上给我们读史铁生写怀念母亲的《合欢树》——郑老师的朗读,你懂的:平静处天光云影且共徘徊,深情处风雨骤至金铁皆鸣。她声音不大,说话不紧不慢的,但满树枫叶窸窸窣窣一般,清明饱满得能让酷暑北京的午后一下子凉快下来。从开篇“10岁那年”,我同桌(凉爽!)就开始流泪,到了20岁腿残废了,全班一半眼圈都红了,到了30岁母亲去世,连班上最男儿本色的支书(段二然!)都抽抽搭搭的。

……波士顿的傍晚和北京纬度很近,傍晚一样的夜凉如水,一样的清风朗月,只不过高悬的银河浅浅倾斜了角度,沉静的星斗微微流转了瞬间。2006年8月底,我第一次在课堂上见到了郑老师。掐指算算,至今已经快十年了。我想引首诗来描绘心中的她,首先想到的是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但江湖气太重,是我的风格,不是她的。

于是我又跑去读了《合欢树》,读到了结尾:“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晃动的树影……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于是我又想到了十年前那个酷热的午后,校园里的合欢树,和在郑老师读书声中三十个默默啜泣的十八岁的少年。


节选自2012届左咏薇《语文课的故事》

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郑老师很愿意让我们在课上讨论。记忆最深刻的是陶渊明该不该隐退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第一次真理标准大讨论。当时全班几乎每个同学都发了言,言辞也是针锋相对各有各理。那时我坚定地认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该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观点在现在看来是幼稚的,表达也是无甚条理的,然而当年我们竟可以为这毫不关己的古代人争个面红耳赤,现在想来那样的冲动是多么美好的事啊。需要自我反省一下的是,高中时我确实是个特别爱在语文课上抬杠的学生,而我们班爱抬杠的又不止我一个,有时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讨论上半节课甚至一整节课。由老舍的《想北平》引发出对老舍的质疑讨论,由毛泽东诗词的文学价值评判延伸到对一代伟人功过的论断,之后,我们的语文课上又发生了种种这样的碰撞,回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的。郑老师对我们的讨论和质疑总是包容的,甚至是鼓励的。毕业后我也有教别人的经历了,当我自己面对一个爱抬杠的学生时,突然意识到曾经得到的包容和鼓励也许并不是那么理所应当,兴许是用包容天下美食的心态在包容我们吧。

上大学后,我也修了大学语文,讲了一个学期的《诗经》。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有时会感觉语文的内涵反而没有高中时丰富。我自己忍不住想,到底什么才是语文课该有的样子呢?

逐字逐句地翻译文言文,理解掌握意思,是我们的语文课。然而,郑伯克段于鄢,孰对孰错,人性的复杂如何评价,也是我们的语文课;

学会审题,巧妙立意,运用素材,是我们的语文课。然而,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起,法律和道德如何平衡,也是我们的语文课。

对我来说,后者才是我真正在语文课上领悟了的东西,让我在记忆的波浪逐渐褪去之际还不至于裸泳。我不知道如果在另一所学校,或者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会不会得到一节课的时间来讨论陶渊明的归隐,或是郑庄公的无奈。无论如何,很幸运能够在二附的语文课上、在我们最好的最无所畏惧欲穷千里的时光、毫无保留地与彼此分享自己的思想。


节选自2015届陈蓝钰《树阴照水爱晴柔》

文实的教材是独立成体系的,郑老师既教文实又教理实,这就意味着她需要备两次课,更何况文实和理实的学生的风格不同、偏爱不同、积累和阅历也不同,教学上要双方兼顾还要让两个班齐头并进,跨度大而且难度很大。

文实的语文作业并不是很多,郑老师给了我们极大的空间去积累,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去探究,就我个人而言,高一到高三选择在文学领域漫步并在阅读后与郑老师讨论,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高考后,我们还一起讨论了读书计划。郑老师鼓励我们依照自己的优点弱点制定每日语文学习计划,高一上时我还不太了解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成绩也不是很突出,但是语文课上郑老师给的鼓励让我有了探索自己语文学习上的优缺点的动力,像是我们班的苏金宇、郑岩玲同学也是一样。

二班的同学们对于制定计划这件事更是积极,几乎午休时间语文办公室都被他们占领了,郑老师为了协调开两个班的答疑时间,特意将13:00~13:30这段时间穿插着留给更多的同学,有时的“答疑预约”都得预约到下一周去,可见同学们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之高。到了高一下时,我们班已经有过半数的同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DIY语文学习方法,在郑老师的指导下一点一点进步。

课堂教学上,郑老师在我们班的讲学更加注重深度和广度,从不会照本宣科,也绝对不会只讲课文,而是由内到外由表及里地讲更多有关文学有关文化的知识。实话实说我是一个容易找不着东西的人,文实的语文课本就曾多次被我弄丢,好在是每一次都在刚刚发下来时就读完了,但是每一天的语文课上我仍能保持高度活跃并积极发言,应该归功于郑老师的教学功底。她制作的PPT简洁、重点突出,她带着我们剖析文章的脉络,让我们自己思考文字下的深意、纸背后的情谊。这样的语文课永远都是放松的,甚至可以起到和音美体课一样的效果——放松身体、愉悦心灵!

郑老师有时会打乱顺序,结合大家的状态、学习情况等来订教学计划,比如在讲诗歌专题时就将几本必修选修打通,还很贴心地将诗歌打在PPT上减少了同学们背着好几本书到校的痛苦。在讲元曲专题时,郑老师将文实读本和课本打通,让同学们置身于元曲的氛围里。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件事情,郑老师很善于在语文课中穿插艺术,讲诗歌时加入的是朗诵,讲元曲时让我们看了好几个版本的《牡丹亭》,甚至是到了“紧张”的高三,仍然能坚持语文课的“初心”,既加大了教学强度又不失快乐——例如在讲诗歌手法时她曾用了六首歌曲作例子,令我们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