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附中官微

二附中校友基金会



学习总结-郑颖

信息来自: 发布时间:2013-03-12 点击量:

1

欧洲学习总结

郑颖

 

    此次北欧之行,我们在约松中学学习了3天。短短的3天学习很难深入系统地了解一所学校或者一个国家的教育。但是3天的时间足以让我发现许多不同之处,感触很深也略有思考。

 

1.       规划能力是从小培养的

    我们现在非常关注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希望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对未来的人生发展有个大致的规划。所以,从高中开始,我们设置了各种选修课,给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在丹麦,这是从小学开始的。

    约松高中的一名学生告诉我,从小学开始,他每天就会有一至两节课是自由的,也就是学校安排里这段时间是空白的。他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在那个时段想要做的事情。我觉得这时候称之为选修课为时过早,因为他说当时他选择做的多是类似手工、艺术一类的事情。而且如果学生较少,学校不会安排任课教师,只是有个老师偶尔来他们“上课”的教师来看看而已。但是,等进入了小学的高年级,选修课就真的开始了。老师开始和他交流学习情况,帮他发现自己的薄弱学科,并建议他在自由的时间选修与该学科相关的课程。我觉得这时候起,他就对规划有了初步的体验,并且在之后的多年的学习中不断尝试规划自己的学习。难怪约松高中入学选课时,面对那么复杂的课程体系,学生们都能知道自己想要选择哪种课程。而且,在选择了某一类课程之后,学生们还有机会对这个课程包内的课程再次进行自主选择。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哪门课程,还可以选择学到什么程度,甚至有的还可以选择是自修还是来教室跟着老师学习。他们谈到自己学校的选修体系头头是道,提到自己选修的课程满怀骄傲。我真的钦佩这些学生对学业的规划能力,即便在我们的大学,恐怕也很少见到有这么多样的课程选择。

    我想,丹麦是利用了学生学业负担最小的小学学习阶段让学生体验了简单的学业规划。选择手工、艺术还是体育对于一个小学生可能真的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但是学生选课后会体验到自己的选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或者痛苦,并在下一个学习周期进行调整。这样反复选择与调整,一定为学生在未来学业中面对更加复杂的更加重要的规划做好了准备。许多复杂的工作都是从最最简单的初步的体验开始的,其实看似轻松却又意义非凡。

 

2.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约松高中学生的选课能力让我深深感到: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是有规划的,他们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者。而且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该校的课程体系中,还蕴含在课堂教学之中。

    在约松高中,我旁听了三节英语课。其中两节课的共同模式是:老师讲述10分钟?学生完成各种任务?下课。起初我感到很遗憾,因为我真的没看到我预想的那些玄妙的知识呈现方式、神奇的小组活动组织形式等等。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其实会有其他的收获。

第一节课(高一年级):

    这个班的学生要在下星期去一个岛上进行关于天文学的实地考察,于是这个班的老师就在网上预先发布了某丹麦天文学家的三篇文章。在粗略介绍了让学生进行相关阅读准备实地考察的用意之后,这位老师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积极阅读(active reading),即在阅读过程中找关键词、学习生词、画主题句,读后写文章摘要。此后就进入了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时间,直至下课。

    我不禁唏嘘,这课上得也太轻松了,基本没有内容。在剩下的时间里,我在教室里观察了学生的行动。他们使用笔记本电脑阅读老师发布的文章,在网络上检索词义,和同学讨论文章的意思,逐个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向老师提出关于文本理解的问题,任务完全自主完成。下课时,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读完了长长的三篇科学类的文章并完成了所有的任务。

    思考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我觉得,他们一定很有收获。第二语言学习中阅读理解的进步,在于学习者自己在思索中逐步弄懂文字的意义(meaning negotiation)。无论教师准备了多少检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问题,也不如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和速度进行阅读、查阅字典理解生词、与同学探讨理解困难句子和语段来得直接、真实和有意义。自然学习法不是没有道理的,尤其对于高级语言学习者而言。同时,我也发现,学生们都是训练有素。他们不向老师发问,而是采用查字典或于同学讨论的方式完成任务,他们也并没有因为这个任务不是课堂时间内必须完成的就不讲求效率。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是他们英语课的常态。而这些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自主学习,而且他们的阅读速度和任务完成速度快得惊人,不知道是不是和这种训练方式有关。不知道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有足够的时间,有必须的资源来进行这样的教学。

第二节课(高二年级):

             这节课是这个班开学后的第一节英语课,老师先让学生各自从网上下载教师批改过的上一学期期末答卷,并对教师的批注进行阅读,提出疑问。没有学生提问。教师让学生下载暑假作业检测题,回答上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学生暑假里阅读的一本小说的,全部是开放式问题。学生可以在网上再次阅读那本小说(时间当然不够),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所需信息(恐怕每道题都检索,时间也是不够的),还可以和同学讨论(大家都忙着写呢,恐怕不会有人全盘提供答案,更何况还有分析类的问题)。我感觉到了我们开学检测时学生的压力,但是,下课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课上写不完还可以回家继续写,第二天交。于是,我彻彻底底的迷惑了,这能检测出暑假作业完成情况么?

             带着疑惑,我问了陪我去听课的一个约松高中毕业生。据她说,这些假期阅读他们一定会读的。首先,小说不是特别长,一般还比较有趣。其次,开学老师会组织讨论这本小说,不读完就没办法上课了,上课不能参与小组讨论是非常尴尬的。

    我想,这又是一个充分利用资源促成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例子。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假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相对较重的阅读任务,在毫无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回答阅读理解问题,鼓励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允许学生在答题时进行讨论,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而且,如学生所说,让她感到尴尬的不是没有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而是不能够参与课堂小组讨论,是同伴的压力。可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上自主完成任务并进行当堂展示,可以促成积极的同伴影响。

    另外,他们上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也很特别。考试长达5个小时,从9点到14点。考试并不是全班学生同时集中在某个教室进行,而是学生自主选择学校里的任意位置进行考试。电脑网络会记录学生登录进考试界面的时间,并在14点时关闭上载功能。在这漫长的5个小时里,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只要能够完成考试题目即可。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时间规划能力,还能满足某些课程的特殊需求。对于高级语言学习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往往最能反映他们的实际语言水平,但是考试时间往往不允许过长的写作任务。所以,如果情况允许,我们可以尝试借鉴此法,对文实的课外阅读或是写作能力进行测试。

第三节课(高三年级):

    这节课和前两节不同,是一节文学理论课。这节课的老师以极快的语速介绍了许多较难的理论,这些都是在接下来的学期里他们要一起学习的。所以,浓缩在25分钟的时间里讲完,恐怕班上能听懂的学生不多。连我也听走了神。居然发现就在教室门口外,围坐在一张桌子边上有6个学生,他们在聊天,桌上似乎还摆着零食。由于教室那一侧是落地窗,所以每个在班里上课的学生都能看到他们6个,但是居然没有一个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分神。倒是有一个学生因为教室里闷热要求老师把门打开,于是门口外6人小组讲话的声音,教室里也隐约能够听到。但即便这样,教室里的学生们还是没有受到他们的干扰。这让我很惊讶。而且据我后来了解,教室外那6个学生其实也是在上课,他们在上讨论课,是另外一个班的。

    我想,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相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学校的课程体系使得大家的课表都各自不同,上课的场地和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我在上课而别人在隔壁讨论的情况在所难免。但这种能够无视身边的各种干扰,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的事情的能力值得培养。即便在同一个班级,每个人的目标、兴趣、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受别人影响或者外部环境的干扰都是不明智的。以后进入其他的环境也是一样,能排除外部干扰去集中精力有效完成自己的任务是必须的。这或者不能叫独立自主,应该算是自觉自律。虽然我还是不太明白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但我认为这点值得分享。

 

此外,我对学习活动还有两点体会和建议:

1.       和当地学校的老师的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有意义,收获颇丰,以后是否可以考虑增加这种交流的时段。

2.       有的讲座的专业性太强,是不是可以要求与此相关的老师参加,其他的老师还可以学习些其他内容,也会很有收获。

 

以上就是我本次学习的一些体验和收获,我将把这些体验和收获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更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期待看到其他老师的感悟与分享,也期待新的学习机会。